Search

台灣在 #立陶宛 設處,當然是好事一件,而且是重要的外交突破。但外交藏在細節裡,說明如下:
  • Share this:

台灣在 #立陶宛 設處,當然是好事一件,而且是重要的外交突破。但外交藏在細節裡,說明如下:

第一,這是我們第二個在非邦交國設立以「台灣」為名的代表處,也是第一個在中國邦交國設立以「台灣」為名的代表處。

許多媒體都這樣寫,但其實不夠準確。

在非邦交國設立以「台灣」為名的第一個代表處,指的是索馬利蘭。我們在索國的館處全稱是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Republic of Somaliland.

仔細看,在索國的名稱用的是Taiwan。

但這次在立陶宛,我們駐外館處的全稱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。

有看到嗎?這邊用的是(The)Taiwanese,跟在索馬利蘭的Taiwan,兩個不同。

也就是說,兩者中文翻譯都是「台灣代表處」,英文縮寫都是TRO,但T卻代表兩個不同的字,一個是Taiwan,另一個是(The) Taiwanese。

差別在哪?因為駐外館處的名稱基本上在國際以英文為主,而Taiwanese可以翻作「台灣的」、「台灣人的」或甚至「台語」。相較於Taiwan,Taiwanese是一個可以降低主權敏感爭議的用詞。

當然,索馬利蘭跟立陶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況。索馬利蘭在全世界沒有任何邦交國,就連台灣目前也只是設處而非建交。但立陶宛跟中國有正式邦交,立國當然得面臨中共的外交壓力。

我們在立陶宛的名稱TRO,用Taiwanese而不是Taiwan,可想而知是降低中共的阻撓跟壓力,也讓立陶宛有一個說法可以跟中共斡旋,算是留了一個緩衝的空間。

第二,中共會不會施壓立陶宛?

當然會。不會施壓,還叫戰狼嗎?

大家應該還有印象,今年年初在蓋亞那,我方宣布設處之後,在一天之內被迫徹處。當時中共是強力施壓蓋亞那,並押著蓋亞那高層發臉書自清。

這次我們必須觀察的是,立陶宛能不能挺得住中共的壓力?

第三,後續的骨牌效應。

如果立陶宛成功挺住中共壓力,那這個名稱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(TRO)會不會在未來成為台灣駐外館處的慣例?

舉例來說,我們現在於英國、波蘭、斯洛伐克、歐盟及愛爾蘭等國的代表處,英文縮寫都是TRO,但這個T是Taipei,也就是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。

Taipei跟Taiwanese相較,後者還是有比較高的主權意涵,畢竟Taipei是一個城市名,而Taiwan/Taiwanese是國家名。

如果立陶宛挺住中國的施壓,未來我們在歐洲的駐外館處名稱TRO的T,能不能改成Taiwanese,或甚至Taiwan(也就是索馬利蘭模式)?

以上三點,跟大家分享。

雖然這兩天我對體育署的鳥事很不滿,但我們在立陶宛設處是正面外交突破,在這邊還是跟大家理性分析一下。但接下來重點,是立陶宛能否抵住中共壓力。大家可以持續觀察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 台南一中 台大政治系 清大中國研究碩士 英國牛津大學外交官培訓專班 前台灣職業外交官 曾派駐洛杉磯與帛琉 著有【我在外交部工作】
View all posts